生物多样性 | 国内外城市绿色空间营造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每日视讯
点击蓝字
2023
(相关资料图)
关注我们
城市生物多样性关系到城市的健康、稳定以及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城市不仅能为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环境,还能够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是让城市能够回归自然的重要途径之一。
▲ 全球生物多样性栖息地完整性(作者绘)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InternationalDayforBiologicalDiversity),我们收集了来自 六个国家和十个城市的16个案例,以期全方位展示当前国内外生物友好的城市绿色空间营造经验, 进一步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深化实施,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家园。1
什么是城市生物多样性?
What is Urban Bio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指出,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城市生物之间、生物与栖息地之间、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复杂关系的体现。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生态系统单一且脆弱、物种组合结构简化且趋于同质化、物种遗传变异趋向“同步城市化”的特点。 ▲ 城 市生物多样性特点(作者绘)▲ 城市生物多样性案例框架(作者绘)
2
景观尺度:如何构建生态保护格局?
Landscape Scale : How to build ecologicalpattern?
伦敦
基于关键物种栖息地的保护格局构建伦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以栖息地调查与保护为核心的自然保护策略。2002年,在广泛征求民众意见的基础上,伦敦颁布了《伦敦市长生物多样性策略(Connecting with London’s Nature—The Mayor’s Biodiversity Strategy)》。该策略推动了伦敦形成以自然保护地为核心的重要自然保育点网络(SINCs,Sites of Importance for Nature Conservation),也为建成区关键物种与典型栖息地保护提供了支撑。
▲ 伦敦金融城(CityofLondon)生物多样性行动规划图(作者绘)
伦敦金融城政府对城市建成区内的重要栖息地以及连接栖息地的廊道进行分级保护与管控。第一级别是具有重要自然保育价值的重要栖息地(如泰晤士河),第二层级是优先保护自然保育价值较高的栖息地(如奥德曼伯里花园等)。第三层级以城市建设(例如城市公园,开放的栖息地和屋顶花园)为主要栖息地的精细化保护。第四层级是采用持续开放空间区域、植树计划等方式设置绿色走廊将城市内各种栖息地联系起来。
此外,伦敦通过提供食物及传粉、营造栖息地网络进行保育物种保护。如Brilliant Butterflies项目以提升城市昆虫多样性为主导目标,创建城市野生动物走廊,在较大尺度上连接区域栖息地体系。
新加坡
基于景观生态功能的基质-斑块-廊道体系新加坡是当前全球“亲生物城市”规划建设最领先、最突出的践行者之一,长久以来的花园城市建设使其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为核心、以“基质-斑块-廊道”为主要结构的城市绿色网络。
▲新加坡自然保护总体规划图(作者绘)
新加坡的经验是将自然保护地作为核心保护区域,以自然公园的形式建立一个围绕着新加坡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网络。同时,通过公园连接道网络(PCN,Park Connector Network)和自然之路(Nature Ways),来串联公园、花园、社区等斑块与自然区域,形成可持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新加坡公园连接道图
(图片来源:https://www.nparks.gov.sg.)
北京
以“基质-斑块-廊道”为基础形成“重要物种-典型栖息地”的精细化保护北京市基于“基-斑-廊”的优良生态本底,通过划定重要物种栖息地、营建自然保护带体系的方式,在建成区和平原区营建自然带,补充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填补城市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保护空白,形成与自然保护地体系交相呼应,互相补充、点面结合的系统性物种保护空间格局。
▲ 北京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作者绘)
昆明
重点关注“重要物种-典型栖息地”的保护需求为保护昆明市重点物种红嘴鸥,昆明市在保障规划区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在空间上以滇池为保护核心,在物种层面以红嘴鸥为重点物种,采取空间规划、物种调查、名录整理、环境整治等措施,划定红嘴鸥关键栖息地保护范围,开展一系列物种、栖息地专项保护活动。
▲ 昆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作者绘)
广州
兼顾“重要物种+典型栖息地”保护和“基质-斑块-廊道”生态格局广州市采取双途径齐头并进的策略,在坚持“基-斑-廊”城市生态结构优化工作的同时,也针对重要物种和典型栖息地开展多项工作。例如,针对水鸟开展区域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进行生物“栖息-迁徙”过程模拟,识别86处适宜的生态源地和174条生物迁移廊道;针对本土物种回归的野生动物进城工程等,通过自然招引和人工放归两种方式,逐步恢复城区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 广州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作者绘)
3
栖息地尺度:如何保护关键栖息地?
Howto protect criticalhabitat?
目前城市中已经涵盖了大量的绿色空间,那么针对建成区的城市绿地,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关键栖息地的识别和保护、营建。“保护”指的是在城市绿地范围内识别具有重要价值的栖息地,进行较低程度人为干预的保护,“营建”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已有城市绿地内的潜在重要栖息地进行更新和营建,以进一步提升其生物多样性水平。1
保护 | 划定关键栖息地范围
划定栖息地范围有助于我们对野生动物生存环境进行较好的保护与治理。当栖息地受到威胁时,它能够提供有效的保护措施,从而降低物种数量减少的风险。另外,栖息地范围的划定还能促进生态平衡保护与恢复,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与作用,最终有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及人类健康与幸福。青龙湖湿地公园:专门划定鸟类活动区域
成都青龙湖为了最小化人类活动干预,协调人类与鸟类活动空间区划,采取大型水上项目禁入等措施。另外,管理方坚持不动林、不设桥、不进岛、不增建筑,经过多年涵养现在已经形成了广袤的密林湿地。目前,青龙湖已记录野生鸟类224种,占全市鸟类的50.33%,稀有、易危、濒危鸟类29种,取得了卓越的保护成效,展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特色。
▲ 成都青龙湖公园(作者绘)
自然公园:集中保护重要物种和栖息地
新加坡、柏林、多伦多等地区通过自然公园的划定,改善栖息地管理方式,保护城市中的重要生态系统和典型物种,仅通过简单人工维护控制演替,提升城市绿地中的生物多样性。
▲ 碧山宏茂桥公园(上)
(图片来源:https://www.gooood.cn/2016-asla-bishan-ang-mo-kio-park-by-ramboll-studio-dreiseitl.htm)
柏林萨基兰德自然公园
(图片来源:https://huaban.com/pins/1392888385
2
营建 | 关键栖息地更新提质
更新与改善栖息地能够增强物种适应性与生存率,确保物种与自然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还可以提升空气、水体及土壤质量,缓解环境污染及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给人类生活与健康带来正面影响。
海珠湿地:基于水鸟行为模式的栖息地设计
广州海珠湿地围绕水鸟的“食、栖、安全、起降”行为模式开展规划设计。首先,延续独有的“垛基果林”空间,完善生态链;增益水稻田,由单一农田转化为小型物种栖息地。其次,将湿地中央的游人岛改造为“鸟岛”,各岛形成了独立水鸟群落,相互来往满足“交往”需求;同时,为了满足不同鸟类的栖息需求,设置高潮位栖息地,根据鸟的脚长确定水深,按照水鸟的翅长与起降距离确定水面宽度,隐蔽式观鸟栈道的设置可以更好的解决人类干扰的困局,通过视角控制实现隐蔽行踪又不遮挡景观的效果。
▲ 海珠湿地栖息地营建策略 (图片来源: )上海公园绿地:打造适生植物群落
上海依托城市郊野公园及社区公园,因地制宜的营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栖息地。郊野公园通过引入乡土植物构建动植物群落为重点物种打造适生栖息地。用最少的人为干预,引入龙舌草等二级保护植物,恢复这里的生物多样性。通过种植比较高的禾本科植物,抑制入侵植物的生长,维持城市荒野生态平衡。昔日的荒地上,如今生活着300多种乡土植物,500多种昆虫,82种鸟类,10种两栖爬行动物,6种哺乳动物。社区公园则是通过志愿者组织维护和居民参与式设计构建栖息地花园体系。营建40多种庇护所,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水源,新增灌木及花卉400种,还有供居民修剪休憩空间及设施88处。
▲ 上海社区栖息地花园营建方法(作者绘)
北京保育小区:植入动物栖息设施
北京开始关注城市中易被忽略的重要生态空间,这些区域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同样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2009年起,在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师生的协助指导下,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历届学生会员开展了系统的校园鸟类监测和植物物候监测及巡护工作。北大燕园入选了“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自2007年以来,北大师生团队通过相关生态修复措施,使未名湖水系恢复鱼类20多种,北大鸳鸯数量增长50余只。
▲ 北京大学燕园鸟类公众监测(图片来源:https://new.qq.com/rain/a/20211002A09RKW00?no-redirect=1)
北京还在居住区中开展保育小区营造,完成了城市小微空间的质量提升。2021年,全市13个区共完成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建设112处,其中建设小微湿地237处,设置本杰士堆(人工灌木丛)747个、人工鸟巢2110个、昆虫旅馆1338个,种植食源蜜源性植物22万余株。为鸟类和小动物提供栖息、繁殖和觅食场所,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目前,已观测到该6个新建保育小区中,鸟类种类2022年比2020年增长1.6倍,小区内2022年平均记录到鸟类13种,相比2020年增加5种鸟类。
▲ 保育小区内招引鸟类的人工巢箱(作者绘)
在这样的保护热潮下,积极引领公众积极参与社区环境共建,不断推动老旧传统型社区及新兴密集高楼型社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伦敦棕地:营建小微自然式栖息地
伦敦以昆虫多样性保护为目标,通过种植富含花蜜和花粉等观赏植物的植物景观并设置昆虫栖息的小品,营建社区生物多样性微栖息地。为传粉生物(如蝴蝶、大黄蜂)提供食物和庇护所;通过营造观赏植被、林地、灌木丛、朽木堆和直立的朽木等,为腐食昆虫、甲虫、啄木鸟等提供重要栖息地资源;将碎石、混凝土与灌木丛相结合,为蜘蛛提供较为丰富的栖息地环境。
▲ Barking Riverside棕地修复项目
(图片来源:https://barkingriverside.london)
屋顶花园:动物与人类共同的空中花园
除了公园和社区绿地中的栖息地营建,建筑中的屋顶花园也同样可以打造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如成都利用屋顶空间为城市生物提供“垫脚石”,并由小区居民共同承担日常管理维护责任,共同将小区楼顶打造成的“共享空中花园”。
▲成都空中花园
(图片来源:https://www.163.com/dy/article/HASTV7UN051591G6.html)
日本东京的银座蜜蜂计划就是将银座大厦楼顶绿化更新,为蜜蜂提供蜜源,并将采集的蜂蜜商品化,由“人类-花草-传粉昆虫”协同创造的“自产自销”经营模式。蜜蜂们每年以4月到8月为中心,会采运来樱花、油菜花、欧洲七叶树、美国鹅掌楸等花蜜。每栋楼楼顶上生活了约20~30万只蜜蜂,2017年年产量达1.6t。
▲银座蜜蜂项目
(图片来源:https://www.ginza.jp/zh/csr/2002)
总结与展望
以上的众多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的一系列综合措施,包括完善生态保护格局、加强典型栖息地保护、提高人居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公众参与、推广绿色生活方式等,这些针对性措施对我们保护城市中的动物、植物和栖息地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可进一步在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中应用、推广和改善。///END///
校核:付彦荣
审核:贾建中
标签: